2018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18-03-02 15:49:44 | 来源:湖北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虔
——2018年1月24日在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 王晓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湖北发展极不平凡,与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为我省改革发展定向导航,指明了“四个着力”的科学路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开启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战略目标。
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等深刻变化,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我们牢记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和特大洪涝灾害等严峻考验,克难攻坚、奋发进取,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五个湖北”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5万亿元,净增1.43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跨越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千亿产业由11个增至17个。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4万亿元。过千亿元城市由8个增至10个。
结构调整明显加快。服务业占比由36.8%提高到45.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6.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1.9提高到2.4。民营经济占比提高到 55.1%。城镇化率达到59.3%,提高5.8个百分点。
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市场主体净增194万户,达到450万户,企业类市场主体突破百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5.6万亿元。综合科技创新指数从全国第11位进至第7位。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889元和13812元,年均分别增长 9.1%和10%,都跑赢了经济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65缩小到2.31。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450万人摘掉贫困帽子。城镇新增就业432万人。农村安全饮水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医保、社会救助等标准稳步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森林覆盖率达到41.6%,提高2.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主要河流和湖库水质总体良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7%。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着力打基础、管长远,实施了一系列开创性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促成了一系列转折性变化。
一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转型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五大任务,为企业减负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补短板十大工程顺利实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2490万亩,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产量突破500亿斤。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谋划实施一批支撑性重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万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5倍。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国家级产业基地落户。上汽通用武汉基地、华星光电等重大产业项目投产。武十高铁、鄂北水资源配置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竣工使用,天河机场三期、武当山机场等相继建成。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极大改善了湖北发展条件。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 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深化“互联网+放管服”改革,省级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等事项725项,开通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林权、农垦等改革深入实施。国企国资、投融资、财税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开放型经济有了新提升。获批建设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楚商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实际使用外资449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3.86万亿元。来鄂投资世界500强企业新增55家。推出“科技十条”“新九条”等,更大力度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国家级高新区由4家增至9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824家,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获批。涌现出北斗芯片、量子导航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年度专利申请量突破10万件。
三是坚定不移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湖北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取缔关闭污染企业千余家,取缔沿江非法码头367个。“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全面实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取得重大进展。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绿满荆楚”行动圆满完成,造林添绿997万亩。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建设和武汉城市圈“双十二工程”全面推进。划定588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在全国率先实现河湖长制全覆盖。
四是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保持在75%左右。全力抗击2016年特大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减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整体验收。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医保整合、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纵深推进,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52万套,改造棚户区住房179万套、农村危房45.9万户,易地扶贫搬迁61.5万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共同发展。平安湖北、法治湖北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总体稳定。
五是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大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43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41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403件、政协委员提案3885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我们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更好地处理稳和进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5%,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这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向驻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湖北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砥砺奋进,谱写了以变应变、以新应新的精彩篇章,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主要是:必须始终坚持树牢“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和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必须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必须始终坚持务实重行,以实干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担当新使命,这些宝贵经验务必继续坚持和大力弘扬。
回顾这五年,我们也清醒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地区、城乡发展分化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仍然薄弱;经济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实体经济发展困难较多;各类风险矛盾交织,防范化解风险压力大;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新时代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有的地方和部门比较突出,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群众意见较大。
安不忘危,兴不忘忧。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准备,争取更好结果,推动湖北发展行稳致远。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未来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综观国内外大势,湖北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回暖明显,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中部崛起势头强劲,发展形势总体有利。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湖北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把握历史方位,抢抓历史机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开辟新时代湖北发展新境界。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落实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聚焦“四个着力”,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
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我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战略安排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35年,形成与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相适应的经济实力和战略功能,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是: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万元和2万元。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一)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政府工作始终,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战略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阔步前进。(三)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加快推动湖北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四)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创新强大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创新融为一体,协同推进深层次改革、全方位开放、集成式创新,构建体制机制新高地、内陆开放新高地、创新发展新高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机制更有效率、政府作用更好发挥、微观主体更具活力。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五)牢牢把握建设美丽湖北长远大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
三、2018年工作建议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非常之年要有非常之为,我们必须以新业绩新成效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新需要。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提出上述目标,目的是引导全省上下把发展的注意力、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效益上来。7.5%的目标,是符合需要、符合实际、符合预期的,有助于稳定信心、稳定态势,与潜在增长率大体一致,实现这一目标有基础、有条件、有支撑。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该稳的稳住,该进的进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发展在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结合近五年工作的体会,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既要重视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规范政府举债行为,严格控制增量,积极消化存量,依法处置隐性债务。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整治,多措并举化解银行不良贷款,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强化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薄弱环节监管。加强养老保险金收支管理。继续实行分类调控、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长效机制,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准”“实”二字,下足绣花功夫,确保104.6万人脱贫、17个贫困县摘帽,确保已脱贫人口可持续稳固脱贫。向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口聚焦发力,强化对贫困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群体的精准帮扶。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坚决纠正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数字脱贫,坚决查处贪污挪用扶贫资金等腐败案件。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重拳治气治水治土。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制定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优化能源结构,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强化“三江、五湖、六库”防治保护,改善重点流域水质,加强小流域治理,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完善落实河湖长制,推进水岸同治,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加强农业面源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整治,加快土壤污染源详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三大攻坚战,个个都是硬骨头、硬任务。我们要以打硬仗的决心、钉钉子的韧劲,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全力以赴、跨越关口,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清障开路、奠定胜局。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大力发展新产业、打造新模式、培育新主体,让新经济尽快挑起大梁。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规划建设一批新产业集聚区,谋划推动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推动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北斗导航、新能源汽车等加快成长为千亿产业。支持襄阳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支持荆门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数据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宽带湖北”行动,加快构建“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和“万企上云”工程。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六大工程,支持武汉、襄阳、宜昌等示范基地做大做强,支持孝感建设军民融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支持随州、咸宁等地建设国家应急产业基地。加大新主体培育力度。对新主体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有力护航、审慎监管。从政策环境、市场准入、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对看得准的量身定制监管模式;对看不准的不急于定性、不急于封堵,多帮助、多引导,在成长中逐步规范。我们要大力抢占风口,让新经济跑出加速度、加快飞起来。
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突出抓好重大项目谋划实施,更大力度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对接,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更大力度推动项目落地见效。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各类资本更多投向重大产业、重大科创载体、重大民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技改、高新技术产业和民间投资比重。集中力量抓好200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国家存储器基地、商业航天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比亚迪新能源客车、广汽传祺宜昌基地、江汉战略储气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实施交通强省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三峡综合交通枢纽、汉江现代航运体系建设,加快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荆州机场建设,抓好武西、郑万、武九、呼南、蒙华铁路湖北段和荆荆客专建设,做好沿江高铁湖北段前期工作,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招商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一招,我们要善谋划、优服务、强推进,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早落地、早见效。
持续抓好以“降”和“补”为重点的五大任务。全面落实涉企收费“一张清单”,降低企业用能、物流、制度性交易等成本。深入实施补短板十大工程,加快建设重点易涝地区外排能力提升、五大湖泊堤防加固、入江重要支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等工程,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等重大水利项目,有序建设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优产能。坚决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依法处置“僵尸企业”。积极稳妥去杠杆,加快债转股步伐。
结构优不优,不仅关系经济稳不稳,还事关民生好不好。我们要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显著增强湖北经济质量优势。
(三)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抓紧抓实“3121”工程、“双九双十”行动,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推动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内涵式发展,引导化工、建材、冶金、纺织等产业提档升级。支持武汉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宜昌打造仿制药生产基地,支持十堰建设现代汽车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工业千项精品工程”。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楚商名企名店名家名品。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计划,纵深推进“五个一百”和“三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设计咨询、工业软件等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武汉建设“世界设计之都”“中国软件名城”和区域金融中心。支持鄂州建设中部电商基地。支持恩施、仙桃等33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实施“灵秀湖北”旅游形象提升工程。
发挥消费拉动作用。扩大湖北消费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消费升级,扩大信息消费、时尚消费,促进养老、教育、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领域消费,积极发展数字家庭、远程定制、体验分享等消费新模式,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和体制机制。推进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实施“荆楚优品”工程。完善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加大侵权假冒打击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完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体系,创新信贷品种和方式。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扩大直接融资,大力发展股权融资。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多渠道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创新发展。支持湖北银行、众邦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是我省经济的基本盘,稳住了基本盘,就稳住了大局。我们要竭力为企业减负降本、排忧解难,让干实体经济有信心、有希望、有力量。
(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
新时代新征程,变革的潮流势不可挡,必须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深入推进湖北自贸区建设。全面落实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主动对标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突出制度创新,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监管法治化,探索更多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强化产业支撑,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以产业集聚度和市场活跃度检验自贸区建设成效。
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推动中欧班列、江海直达航线、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落实“一次申报、一次检查、一次放行”“无纸化通关”,提升口岸服务功能。支持襄阳、宜昌申报综合保税区。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境外投资“双重工程”。加快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中德荆州生态示范城建设。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高水平打造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华创会、台湾周、鄂港澳粤、世界500强对话湖北等交流合作平台。
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推进“互联网+放管服”改革,完善“一网覆盖、一次办好”。大力推进网上审批,今年“一张网”实现省市县三级联通,明年基本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程公开、全程留痕。完善“多证合一”,大力推进“证照分离”。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综合执法改革。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继续推动财力下移,提高市县财力保障水平。深化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价格机制改革。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在鄂央企发挥优势,放大资本功能。加快省级融资平台市场化、专业化改革。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决破除各种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确保民企民资享受公平待遇。坚决制止侵害企业自主经营权和合法财产所有权行为。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最核心的营商环境,我们要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有公平感、在合法经营中有安全感、在社会生活中有尊严感。
(五)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发挥重大平台体系牵引作用。支持武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襄阳、宜昌建成区域性创新中心,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龙头作用,促进高新区、开发区创新发展。支持黄石、荆州、潜江争创国家高新区。加快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建设长江中游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拓展专业化市场化众创空间,高质量建设“双创”示范基地。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牵头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新增科技创业企业5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00家。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六大专项行动,完成省内转化应用10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
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领军作用。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牵头建设重点实验室,参与研发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共建。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发机构,谋划建设国际大学联合校区。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瞄准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在应用性基础研究、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设“城市+大学”发展共同体。
发挥人才第一支撑作用。实施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倍增计划,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进“我选湖北”计划,促进省内外大学生在鄂就业创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培育更多“湖北工匠”。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落实科研自主权,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要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价值充分体现,推动科教创新优势加速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发展驱动力。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把牢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加快用现代化物质装备改造提升农业,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大数据+现代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旅游+现代农业,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三区三园一体”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精品名牌培育和整合,提升“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支持襄阳建设中国有机谷,支持咸宁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支持“潜江龙虾”等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引导工商资本、技术、人才更多流向农村。推动城市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向农村延伸。推进道路、能源、信息、防洪排涝、污废处理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解决农村20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房8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建设1000个绿色示范乡村,完成1000个村环境综合整治。
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为主线,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推广土地按户连片耕种。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结合发展乡村旅游,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落实公共财政、土地增值收益、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政策,探索乡村振兴资金筹措新机制。统筹推进林业、水利、农垦、供销社等改革。
完善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领头雁”计划。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强化农村社区建设。“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我们要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七)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有效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核心城市龙头作用和交通网络疏解功能,加快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长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长极。推动武鄂黄黄等相邻城市联动发展。协同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对大别山革命老区、武陵山民族地区、秦巴山和幕阜山贫困地区、移民集中区等支持力度。统筹重大基础设施与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重点临空临港经济区,推动产城融合。
推动“一主两副多极”竞相发展。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创建国家级长江新区。支持襄阳、宜昌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其他市州比学赶超,形成更多新的区域增长极和特色增长极。完善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考核机制,支持20个左右经济强县建成新的增长点。继续支持100个县域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功能,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强化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天门建设四化同步示范区。科学规划发展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
区域协调、均衡发展,需要增长极引领带动,也需要点极之间协调联动。我们要着力营造百舸争流、抢前争先的奋进态势,构建中心带动、多极支撑、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
(八)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是面向未来的最大竞争力,必须穿“新鞋”,走“绿道”,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
坚定实施大保护大整治大修复。坚持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快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突出整治非法码头和采砂场,保护饮用水源地,“关改搬”沿江化工企业。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促节水“五水共治”。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行动。支持黄冈建设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支持环梁子湖区域建设湖泊治理国家示范区,加强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宜林荒山全绿化、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等重大生态工程。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大力实施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园区循环改造,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支持黄石建设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支持荆门等地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气化乡镇”工程。高水平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中心。提倡绿色消费,鼓励绿色出行,倡导简约、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深入开展生态省五级联创。完成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环保督察长效机制。全面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健全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始终高举“绿色指挥棒”,守好“绿色责任田”,把湖北建成美丽家园。
(九)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促进荆楚文化繁荣兴盛。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好用好基层“五馆三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培育高端新型智库。推进新一轮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建设长江文明传承与创新集聚区,打造“长江文明之心”。实施荆楚大遗址保护传承工程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大力推广荆楚派建筑。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办好第三届湖北艺术节,加快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开展“荆楚文化丝路行”活动,讲好湖北故事。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湖北。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定不移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转型升级。加快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体育等跨界融合,积极发展创意设计、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产业。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做多做优文化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具有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影响力。我们要加快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彰显荆楚文化的时代魅力。
(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紧紧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施“湖北就业提升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拓宽去产能分流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渠道,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优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改革就业培训机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抓好农民工工资清欠保支。
加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推进全民参保。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提高社会最低工资、城乡低保和优抚标准。加强对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4万套。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向贫困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提高婴幼儿照护和儿童发展需求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镇村中心幼儿园。启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
深入推进健康湖北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强生育政策配套衔接。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建立省域急救网络平台。全面实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有机衔接。科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完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监管。大力振兴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办好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纪念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办好第十五届省运会,高标准筹备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推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完善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加快建设公路安全生命防护“455工程”。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支持驻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做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加强对台、外侨、民族宗教、援藏援疆工作。做好保密、档案、人防、气象、地震、测绘、参事、方志、文史、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
各位代表,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要按照“五个过硬”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提高政府工作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
坚定担当为民。树立正确政绩观,牢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练就宽肩膀,提升真本领,争当主攻手,画好工笔画。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给谋事成事的干将、敢打敢拼的闯将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大舞台。
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依法用权、依规履责、依章办事,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督查和问责力度。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厉行勤政廉政。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落实之风,推动政府作风持续好转、效能持续提升。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纠正“四风”,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腐败问题。从严从实抓好政府系统管党治党,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好的作风确保好的成效。
各位代表,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坚强领导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努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